1952年,他因炮弹失去双手,病好后执意回乡劳动:不给国家添麻烦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1:37 点击次数:198
2021年7月29日,四川广元昭化区为庆祝建军94周年,举办了个活动,参战老兵们都来了,其中有个没了双手的老兵,庄严地举臂敬了个军礼。这位老兵叫李化武,已经88岁了。在抗美援朝时,他被炮弹炸伤,没了双手和右眼,成了一级伤残军人。他本来可以在专门的休养院,有专人照顾生活,但他非要回到农村老家建设家乡。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“我不能给国家添乱”。
1933年10月13日,李化武在四川广元昭化区紫云乡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出生了。因为家里人多地少,衣服不够穿,粮食也不够吃,日子过得非常艰难。李化武只能租些地来种,交完租金后,剩下的粮食寥寥无几,家里七口人很难能吃上一顿饱饭。
李化武10岁那年,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干活,天天早出晚归特别辛苦。他的哥哥李化文,曾被国民党军队强行抓去当兵,后来被带到了陕西宁强市。李化文找了个上厕所的机会,撒腿就跑,一口气赤脚奔了一百多公里,脚都磨破了。但因为没钱医治,李化文的脚伤越来越严重,最后不幸离世,那时他刚满20岁。
哥哥离世后,李化武心里特别难过。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,他变得越发坚强。为了不让家里更操心,1951年,18岁的李化武在老爸李大秀的陪伴下,到紫云乡去报名当兵了。他那时是第二批去的,一共去了5个人,结果就只有李化武“侥幸”地活了下来。
那时候新中国才刚刚成立没多久,美国侵略者就把战火蔓延到了鸭绿江边,李化武一参军,就直接上了战场,参加了保卫家园的朝鲜战争。
李化武和战士们挤在火车里闷了四天,终于到了辽宁省丹东市。这个城市紧挨着朝鲜,中间就隔着一条江,是个经历过战火、很有英雄气概的地方。
在这儿,新入伍的士兵们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军训。李化武虽然不识字,但他强烈表达了自己想要上战场的意愿,后来成为了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60炮班的一员志愿军战士。
1951年6月份,李化武跟着大军一起走到了鸭绿江边,然后坐火车花了俩小时到了朝鲜的杨德。可到了那儿,火车开不过去了,所以部队每个人背着五十多斤的东西,走了整整28天才到金华地区集合。
那时候,每个战士的背囊里都装着炒米、炒面还有饼干这些东西。因为我方的空军没有参战,敌人的轰炸机就特别嚣张,大白天的就在我们头顶上飞来飞去扔炸弹。没办法,部队只好白天躲起来休息,晚上才出来行军,每天得走七十多公里呢。
朝鲜的山路弯弯绕绕,又碰上连绵不断的雨天,路特别滑,战士们稍不留神就会崴了脚。可他们遇到这种难关,愣是一声不响,继续赶路。因为不停地行军,李化武的脚都磨破了,换上新鞋后,他还是咬牙坚持。有时候,走着走着,他竟然就困得睡着了。
之后,他感叹道:“我从未走过如此漫长遥远的路程,好在当时年纪轻,这才咬牙坚持了下来。”
等部队抵达金华,李化武才发现,原来35师的师长是大名鼎鼎的李德生。60炮班配备了四门大炮,每门炮都由四个战士负责操作,而李化武的任务就是专门架设大炮。连长是个四川人,对李化武特别照顾。靠着坚强的意志力,李化武很快就学会了60炮的拆装、装炮弹和发射这些基本技能。
十月里的某一天,李化武正式上战场了。面对呼啸而来的炮弹,他头一回体会到了紧张和害怕的滋味。但一想到国家的安宁,心中的那股正义劲儿就把恐惧给压下去了。他明白,只有把敌人赶走,祖国才能太平,百姓才能过上安稳日子。
这次打仗时,李化武和他的战友们熟练地用着4门60炮,不停地向敌人阵地开炮。打了4个小时,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打退,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地盘。
1952年12月,105团三营跑到乔沿山去阻挡敌人。打起仗来后,我们的人开始反攻,战士们从坑道里跳出来,猛地冲向敌人,就像老虎下山一样。那会儿,李化武背着三十多斤重的炮弹,紧跟着班长,一起朝敌人的阵地冲去。可就在离敌人只有10米远的地方,敌人的炮弹嗖的一声尖叫着,然后砰的一声就在他面前炸开了。
这时候,李化武眼前一黑,啥都不知道了。他在山沟里一个隐蔽的防空洞里,迷迷糊糊睡了两天两夜。等他醒过来,感觉双手麻麻的,被绑在了一块板子上。他试着睁眼,结果一只眼怎么也睁不开,另一只眼也只能勉强看到一点点光亮。
望着好几百个从战场上被运回来的伤员,有的没了胳膊腿儿,有的眼睛看不见了,还有的拐杖撑着、身上缠着绷带,李化武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和无情,这时他刚满19岁。
边上的医生对他说:“跟你一起往前冲的兄弟,大多数都没了,是你那些不怕死的战友,拼了命才从阎王爷那儿把你抢回来的。”听到这些,李化武再也憋不住,哇的一声大哭起来。
没过多久,李化武和其他伤员一起回到了祖国,他们被送到了黑龙江北安医院进行医治。医院里的大夫们商量了好久,都希望能尽力保住李化武的双手。但遗憾的是,由于李化武的伤势实在太重,他还是失去了双手和右眼,后来被认定为一级伤残军人。
在医院躺着,李化武吃饭得靠人喂,上厕所也得别人搭把手,心情糟糕透了。一想到自己才19岁,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,却得一直靠别人照顾,他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。
医护人员为了给他打气,不断给他讲苏联英雄保尔·柯察金的事迹,还一遍接一遍地朗读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这本书。医护人员的这些举动让李化武特别感动,想到战场上和自己并肩作战、奋勇杀敌的兄弟们,他下定了决心,要像保尔·柯察金一样勇敢地活下去。
装了两次假眼后,李化武开始学着自己吃饭。他用嘴叼着手帕,把手帕绑在右臂上,再拿着勺子哆哆嗦嗦地往嘴里送。但因为胳膊残了太短,李化武老是吃不到嘴里,饭粒总是洒得到处都是。
医护人员瞧着李化武一次次地尝试又失败,心里挺不是滋味,就劝他说:“要不咱就别试了,我们会一直照顾你的。”
李化武谢绝了医护人员的好意,他心意已决,对医护人员说:“保尔即使全身瘫痪都还在坚持写作,我现在还有一只眼和两条腿呢,我肯定能战胜困难。”
李化武不停地练习,从不放弃,经常练得满头大汗,连饭都顾不上吃。
经过好多次的练习后,当第一口饭送进嘴里时,李化武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。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刻苦尝试,李化武终于能稳稳地把勺子送到自己嘴里了。
后来,李化武靠着坚强的决心,慢慢学会了用残缺的手臂来完成穿衣、洗脸刷牙和上厕所这些日常事。他不仅让自己能够照顾自己,还主动帮助其他需要康复的人。因为表现非常优秀,医院还给他颁发了二等功的荣誉。
1953年,李化武被安排到了四川省的伤残军人休养院,那里住了好多重伤的老兵。休养院不光管他们的吃喝拉撒,还安排各种学习活动,比如学政治、文化,还有玩乐器、练书法、做手工这些。医院让大家伙儿都动起来,鼓励他们,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盼头。
那时候,李化武还不认识字,他便下定决心要先学会写字。他从拼音学起,特别用功。他用布条绑在残臂上,艰难地夹着笔练习写字,而且还学会了吹口琴。几年时间过去,李化武已经能够读书、看报纸、写信,文化水平达到了高中生的程度。
因为李化武每天都在不断进步,他的性格也日渐开朗起来,甚至主动提出要当心理委员,帮助那些重度伤残的伤员重拾生活信心,陪着他们一起散步、读书,学习各种文化知识。
1956年的时候,李化武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年纪大了之后,休养院里的老战友张光龙帮忙介绍对象,把南部县谢合乡一个19岁的姑娘杨正清介绍给了李化武。他俩一见面就喜欢上了对方,仅仅过了10天,李化武和杨正清就在当地把结婚证给领了,那时候,李化武25岁。
1957年5月,休养院里搞起了个表演队,里面有12个医护人员和33位残疾军人,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抗美援朝时受伤的志愿军老兵,李化武也热心参与,一起加入了表演。他们练唱了《志愿军战歌》《我的祖国》《我是一个兵》这些歌,还准备了舞蹈、话剧、快板、独唱、小组唱、朗诵诗歌、乐器合奏等很多展示伤残军人风采的节目。
这一年,刚好内务部长谢觉哉来休养院看看情况,他们看到那些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坚定的战士们的表演,谢觉哉特别满意,马上就说想让他们去北京表演,给全国人民展示一下。
1958年5月26日,李化武跟着四川省的残疾军人业余表演队来到了北京,他们给全国第4次民政工作会议的代表们进行了表演。那时候,周恩来、朱德、陈毅、彭德怀等中央的大领导都亲自到礼堂里,看了李化武他们的演出。
这次表演大获成功,结束后掌声连连,好长时间都没停下来。因为演得太好了,解放军总政治部就安排这支特别的演出队伍到全国各地去巡演。
在10个多月的时间里,李化武和演出队一起跑遍了半个中国,总共演出了321场,吸引了超过百万的观众。他们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千多件礼物和七千多封慰问信。全国都响起了向“最坚强的人”学习的口号,李化武他们也被大家叫做“中国的保尔”、“铁打的英雄”。
演出变得越来越频繁后,李化武心里又琢磨开了,他觉得自个儿还年轻着呢,老待在休养院,这不是让党和国家一直照顾自己嘛?他打定主意:不成,我得继续给党和人民出点力。
接着,李化武跟休养院的负责人说了自己的想法:我打算回老家,为家乡出一份力,自己养活自己,还能照顾爸妈。
领导得知李化武的心思后,心里有点为难。毕竟李化武是个重伤军人,连自己的生活都照料不过来,回到农村后咋能搞生产劳动呢?
尽管领导拒绝了,但李化武心意已决,非要离开不可。他坚定地说:“就算没了手,我还有嘴能说话,有脚能走路,有肩膀能挑担,我肯定没问题的。”
经过李化武的一再恳求,领导最终点了头,还给他开了张特别的纸条,上面写着:“啥时候想回来,咱都欢迎。”
1963年3月份,李化武回到了广元紫云乡中漕村第5小队。不少人看到他后,感觉他有点腼腆,就问他:“你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啊?”李化武低着头回答:“我在战场上把手炸没了。”村民们听到后,都不知道该咋劝他,但没过多久,李化武就抬起头来说:“没事儿的,我啥活儿都能干。”
说起来容易,但真正动手做事和照顾自己的生活,那可是两码事,难度大了去了。
那时候,生产队里的活儿都得靠双手来干,村长觉得李化武可能做不来。考虑到李化武的情况,生产队想给他找点轻松点的活儿,但李化武不这么想,他觉得别人能干的事儿,自己也能干好。
生产队没办法,只好让李化武去试试。耕地的时候,李化武在肩膀那儿放了一根长长的赶牛棍,然后把牵牛的绳子绕在断臂上。要是牛不老实,就会把他的胳膊磨出血来,这一肿就是半个多月。
于是,李化武想了个办法改进耕田的耙子,他在耙子后面加了根棍子,这样耕田时就能用两只手一起把耙子抬起来了。
挑粪的时候,李化武用肩膀和腋窝夹着长长的粪勺去舀,挑起来后就没法换肩膀了,只能用手臂紧紧夹住扁担。在上坡下坡的路上,要想保持平衡特别难,所以他经常摔倒,把粪打翻。
大伙儿都觉得,李化武有股子倔强劲儿,他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和练习,很快就学会了干普通农活。村民们瞧着李化武那样儿,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,常常忍不住为他掉眼泪。
虽然李化武身体有残疾,但他从不因此伤心,干农活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,最后居然能背起180斤的背篓。挣工分时,他回回都得满分10分。那时候,村支书说,“那些年,村里人都特别佩服李化武,都以他为榜样。他因此得了优秀共产党员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、休养模范等三十多个荣誉,大家都叫他英雄。”
李化武对这些奖状啊、称号啥的,从来都不往心里去,他清楚自己就是个普通人。每当单位问他“有啥难题得帮忙解决不”,他总是摆摆手说,“单位就放心吧,我这边啥都好着呢”。
李化武从来都没向国家要过啥奖励,也没争过啥好处,每当有人问他这事,他总是笑着回答:“老向国家伸手可不行,得靠自己,自力更生才是做人的正道。”
由于李化武的情况比较特别,所以他常被请出去做演讲。每次忙完手头的事,李化武就会拿起自己做的一个铁壳喇叭,给大家讲解党的政策、最近的新闻、还有报纸上的重要文章这些。
另外,他讲的好多故事都是自己亲身碰到的,所以让听众心里很有感触。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党的干部,得敢于担当,别畏惧牺牲,也别怕吃苦受累。
1976年冬天,李化武的老婆病了,住在旺苍广旺矿务局的职工医院里。那时候,他们才几个月大的儿子拉肚子,也在医院的儿科看着呢。同村的张怀林也生病了,他家里人就把他送到了这家医院。因为李化武当时也在那儿,张怀林的家人就想让李化武帮忙照看一下。但医院条件不好,张怀林后来又被转到绵阳的医院去了。张怀林的家人又求李化武,能不能帮忙送一送。
那时候,李化武跟妻子讲:“人家现在有难处,咱们得搭把手,自个儿的得失算不了啥,能帮别人一点是一点。”妻子听了,很赞成李化武的看法。
李化武和张怀林的亲属走了好几十里路,把张怀林送到了去绵阳的火车上。但等他们到医院准备住院时,医院说要交100斤的粮票。那时候,粮票可金贵了,100斤粮票可不是个小数量。
那时候,张怀林的家人说:“我回家卖了粮食再给你送回来。”但李化武拦住了他们,说:“你就别跑了,我回去就行。你就算把家里粮食全卖了也不够,而且时间很紧,我回去想想辙,你安心等着。”
讲完之后,李化武当天晚上就赶回了广元。到家后,他四处奔波,好不容易凑够了100斤粮票,接着又立刻赶往绵阳,帮张怀林办好了住院的事情。办完后,他才火急火燎地回到旺苍去照看老婆孩子。
过了一个月,李化武的老婆孩子和张怀林都康复回家了。张怀林一家特别感谢李化武一家,但李化武对张怀林摆摆手说:“别谢我,你得感谢党和政府。我是个党员,这都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遇到别人有难处,李化武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,不求回报。他和妻子每天从早忙到晚,天一亮就去田里干活,直到天黑才背着柴火回来。就这样,靠着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,李化武把六个孩子辛辛苦苦地养大成人。
1991年,为了让儿女能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,李化武全家搬到了广元城区。那时候,组织上还关心地问他有没有什么生活上的难处。
李化武表示:“不管钱多钱少,都有各自的用法,组织上不用担心,我们一家子生活得挺美满的。”
之后,单位打算按政策给李化武安排一套一楼的房子,但那时一楼住着位行动不便的老干部,爬楼很困难。李化武得知情况后,主动提出要跟这位老干部换房,他说:“作为党员,遇到困难要冲在前面,有好事要让给别人。”
李化武心里总是装着别人,他从不会因为自己遇到困难,就向组织伸手要这要那。
李化武每次分享经历时,都会说起组织是怎么关心他的,“组织对我特别好,每个月都会准时给我伤残补助和护理费,市里的领导也很挂念我,总会上门来看望我,给我带来温暖。只要我还能走动,还能说话,我就要继续尽自己的一份力,做好宣传的工作”。
李化武经常说:“我能活到现在真是太走运了。虽然我给国家出了一点力,但党和人民始终记着我,给了我好多荣誉,一到过节还来人看望我。如果这辈子能重来,我还想当党的好战士。”
现在的李化武依旧坚韧开朗,一直保持着当兵时的生活习惯,他常去学校做报告,把抗美援朝的精神不断传递给后人,这样的老战士真值得我们尊敬,老兵不会逝去,只是会慢慢老去。
#深度好文计划#